1941年11月7日清晨,莫斯科飘着雪花。
克里姆林宫尖顶上的红星在晨雾中若隐若现,三十公里外就能听见德军坦克的轰鸣声。
朱可夫捏着战报的手微微发抖,这份报告上写着德军先头部队已经推进到莫斯科近郊。
他盯着斯大林办公室那扇厚重的橡木门,心里直打鼓:这种时候还要搞阅兵?
这不是找死吗?
办公室里的斯大林正叼着那个标志性的烟斗,烟雾缭绕中眯着眼睛看地图。
这个格鲁吉亚鞋匠的儿子此刻出奇地平静,连拿烟斗的手都没抖一下。
外头参谋们急得直跺脚,他却慢悠悠吐着烟圈,突然咧嘴一笑:"让小伙子们把靴子擦亮点,今天红场见。"这话一出口,连送茶的勤务兵都差点把托盘摔了。
红场上那些火山岩铺就的青石板被雪水冲刷得锃亮,走在上面跟溜冰似的。参阅的士兵们心里直打鼓,这要是一个不小心滑倒,那可真是丢人丢到前线去了。可当《斯拉夫女人的告别》进行曲响起来时,所有人都挺直了腰板。这些小伙子们不知道,他们踢完正步就要直接开赴前线,很多人脚上的皮靴这辈子都不用再擦了。
观礼台上的斯大林穿着那件旧得发亮的呢子军装,活像个乡下老会计。可当他开口说话时,那口带着浓重格鲁吉亚口音的俄语却让所有人热血沸腾。他说了什么现在记不清了,但当时有个坦克兵后来回忆:"听完就想立刻开着T-34去碾德国佬的脑壳。"这话虽然糙,可理不糙。阅兵结束后,士兵们真的扛着枪就往西边去了,连顿热乎饭都没吃上。
四年后的红场可热闹了。布琼尼老爷子骑着他那匹宝贝白马,赶羊似的赶着一群德国俘虏走过红场。这些往日趾高气扬的日耳曼人现在蔫头耷脑,活像霜打的茄子。有个苏联大妈挤在人群里,抻着脖子看了半天突然乐了:"哎呦喂,这不是保卢斯元帅吗?咋的,克里姆林宫参观券到期啦?"这话引得周围人哄堂大笑。要不说老百姓的嘴最损呢,但这话听着解气啊。
转眼到了2024年,红场的青石板还是那么亮,可踩在上面的靴子换了新花样。T-14坦克的履带压过当年布琼尼白马踏过的路面,"匕首"导弹车开过斯大林站过的观礼台下方。普京穿着笔挺的西装站在当年斯大林的位置,身后跟着二十多个国家的领导人。可场外等着看热闹的老百姓都在嘀咕:这回的导弹能打多远?不会又跟去年似的,走着走着就趴窝吧?
有个莫斯科出租车司机说得最逗:"咱这阅兵啊,就跟老丈人看女婿似的,表面光鲜亮丽,回家关起门来才知道几斤几两。"这话虽然糙,可细琢磨还真有那么点意思。当年斯大林用阅兵鼓舞士气,现在这招还管不管用,恐怕连克里姆林宫里的智囊团心里都在打鼓。
红场边上卖套娃的小贩最会看风向,今年特意准备了一批新款式:最外层是普京,打开里面是斯大林,再里面是彼得大帝。有游客问为啥这么设计,小贩叼着烟乐了:"这你就不懂了吧?咱俄罗斯就吃这套,越往里面挖越有料。"这话逗得游客直乐,可笑着笑着就品出点别的味道来。
夜幕降临,胜利日的烟花在红场上空绽放。有个参加过1945年阅兵的老兵坐在轮椅上看着天空,突然对孙子说:"小子,知道当年我们怎么收拾德国佬的吗?"孙子正玩着手机游戏,头也不抬地回了一句:"知道知道,您老都讲八百遍了。"老爷子也不恼,眯着眼睛继续看烟花,嘴里嘟囔着:"讲八百遍也得讲,要不你们这些小崽子哪知道现在的日子是怎么来的。"
烟花照亮了红场那些古老的青石板,上面不知道踩过多少双靴子。从沙皇近卫军的马靴到红军战士的皮靴,从T-34坦克的履带到"阿玛塔"战车的轮胎。这些石头见证过太多胜利的欢呼,也听过太多无声的叹息。有个醉汉晃晃悠悠地走过广场,突然对着克里姆林宫大喊:"喂!明年还阅不阅啊?"没人回答他,只有夜风卷着几片落叶在石板路上打转。
本文只是休闲娱乐,不会及任何商业用途,假如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